《大学生村官园地》  
上一期    下一期
百姓叫好的“民生茶社”

摘要:百姓叫好的“民生茶社” 在村党建服务中心里,有一个小小的“民生茶社”。村干部当起“店小二”,在为村民端茶倒水的同时,听民声、纳民智、解民忧。村民们都喜欢到茶社来喝茶,有什么大事小情,就在茶叶氤氲里,喝着说着就轻松解决了。 2014年的一天晚上,我正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加班,碰到村民来反映征地补偿问题。我立即召开村干部会议,很快就解决了。村民临走时虽然高兴,但也提意见:“我们白天来办事,总是找不到人,你们干部不是出去开会就是入户走访。” 村民的“吐槽”让我萌生了一个新想法。村里日间处理具体村务的干部少,碰上开会、网格巡查等,村民有应急的事无法得到及时处理。如此,我们何不执行夜间值班制度呢?想法一经提出,得到了村干部们的支持,老百姓更是叫好。晚上,大家看到党群服务中心的灯亮着,就会习惯性地进来坐一坐,“夜间值班制度”逐渐演变成村民广泛参与的“夜间茶话会”。 群众来了,不能干坐呀,总得给大伙泡杯茶啊。就这样,夜间茶话会有了一个新名字———“民生茶社”。 在村子里,家长里短的新闻不断,维护村庄和谐便成了“民生茶社”的重要功能之一。今年,85岁村民谈荷珍的养老纠纷一度登上了村庄“热搜榜”。村调解主任知悉后,联系了老人所在的村民小组长聚集到茶社商量办法,随后又到老人及其子女家中走访,反复做工作,最终老人的养老问题得以妥善解决。 大家在茶社里拉闲呱聊家常,有时候还能聊出效益和实惠来。去年,针对部分村民土地闲置、收益不高等问题,一些常来“民生茶社”喝茶的党员们提出了一条建议:将闲置土地集中起来,形成规模种植,通过“保底收益+二次分配”形式,带动村民增收。听到这个建议,我召集村班子成员开会研究可行性。2018年,村里首批流转了550亩农田,二次分配的“新春大礼包”包括:为低收入群众人均增加3000元补助金,每户村民发放生态青鱼1条,每位村民发放有机大米20斤,让大家实实在在地享受到发展红利。 谁也没有料到,一间面积不大的茶社却成了党建主阵地,村干部的责任意识在矛盾调解、惠民实事中得到强化,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在日复一日中得到增强。2017年年底,我们村被评为“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”。

听懂群众没说出来的话

摘要:听懂群众没说出来的话 很多时候入户走访调研,我更希望能听懂群众没说出来的话,琢磨出他们心里真正惦记的事。 和村支书第一次入户走访时,我与村支书闲聊:“人均年收入达到6000元就完成扶贫任务喽。”“小周,提高经济收入只是扶贫工作的一方面,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咧。”村支书说得很认真。当时的我,还不太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,只是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。 刚开始,我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展工作,认为贫困户最关心的应该就是收入,所以头几次入户,都单刀直入地为他们讲政策、填手册、算收入,可几次下来,发现有的群众对“算”收入并不太上心。 有一户人家,儿子常年在外打工,只有老母亲一个人在家。每次入户,老人家总说:“我一个人,院子里种点小菜就能将就着过,不需要帮扶。”起初我认为这是群众有抵触情绪,可几次下来情况仍然没有改变。后来,我索性不提算收入、填手册了,去了就坐下来跟她拉家常。我主动把话题往她儿子的工作和生活上引,便打开了她的话匣子。老人家像是找到了亲人,家长里短的事都和我聊。一次,说起常年孤身在家的苦闷,老人不禁落了泪。那一刻,我突然明白了村支书讲话的深意。 对于贫困户而言,精准扶贫的意义远不止经济上的帮扶,也在于精神上的慰藉;对基层干部而言,精准扶贫不仅是帮助贫困户提高经济收入、甩掉穷帽子那么简单,也是了解群众内心诉求的过程。 此后,每次走村入户,我都更多地跟群众唠家常,了解他们的切身需求和难处。有一户贫困户,孩子在读中专,他最关心的是就业问题。每次去他家,他都拉着我“出谋划策”。闲暇时间里,我查找资料、多方打听,希望再次入户时能给他带去些好的建议。还有一户,户主想外出打工,苦于没有一技之长,就想学门手艺。我向村支书反映了这一情况,村里专门组织了一场免费职业技能培训,我第一时间帮他报了名。 通过精准扶贫这座桥梁,我和群众之间的距离更近了。他们愿意把我当成“自己人”,欣慰之余,我也倍感压力。入户调研,不仅要听懂群众没说出来的话,更要琢磨出他们心里真正惦记的事。

金土地

摘要:金土地 ^

江苏海洋大学 版权所有 

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,图文与本公司无关

京ICP备12019430号-7

本期已有19640次访问,全刊已有3229902次访问